第05版:高教周刊
2022年04月11日 星期一
分類特色發展: “雙一流”建設的應有之義
本報記者 張瀅 劉盾
▲聚焦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上篇詳見《中國教育報》3月28日五版。

■聚焦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下)

    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啟動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新一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共涉及建設高校147所。這些學校尤其是名單中新增的高校在學科建設上有哪些重要做法和亮點?對於國家“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理念,各建設高校怎樣理解,又將如何貫徹落實?

    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部分建設高校有關負責人,分上、下兩篇關註各建設高校對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新理念的認識,以及在學科建設方面的新進展、新動向。本文為下篇。

    ■嘉賓:

    山西大學校長 黃桂田 

    南京醫科大學校長 胡志斌

    0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 印傑

    廣州醫科大學校長 冉丕鑫

    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 溫小波

    南方科技大學規劃發展部部長 王蘇生

    湘潭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處長 易大東

 

凝練方向,精準發力

    本報記者:您所在的學校是新一輪“雙一流”建設高校。能否請您簡要介紹學校近年來在學科建設上的主要亮點?

    黃桂田:山西大學的哲學、物理學學科經過數十年的頑強拼搏,在科學技術哲學、量子科技兩個前沿領域凝練學科方向,較早建立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和由地方高校獨立支撐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兩個學科得益於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關心與指導,得益於學科領軍人物及歷代學者團隊的持續努力,得益於北京大學等高校的對口支持,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標誌性成果,鞏固了國內的優勢地位,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哲學、物理學學科不但契合了國家在基礎學科和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佈局,並且引領帶動學校整體水平發展,推動學校作為百年學府在新時代實現了創建“雙一流”的歷史性突破。

    胡志斌:南京醫科大學是我國公共衛生教育的發源地之一。近年來,學校堅定不移地走“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優勢學科引領醫學學科群整體提升”的特色發展道路,全方位推進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科高質量發展。學校重點謀劃醫學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強化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等優勢學科建設,不斷促進多學科有機融合、相互賦能,有力支撐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流學科發展,產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為健康中國戰略、國家公共衛生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時,深化醫工、醫理、醫文交叉融合,激發學科快速發展新活力,在生物醫學工程、醫學人文等領域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逐步形成了具有南醫大特色的“‘雙一流’建設學科—省優勢學科—省重點學科—校優選學科和學科聯盟”四級學科體系。

    印傑:近年來,0在學科建設上,一是利用科教融合優勢,精準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學校結合自身體制機制優勢,圍繞能源、信息化、人口健康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深度融入上海科創中心和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與中科院、國家實驗室等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強化基礎學科和戰略關鍵學科建設;重點建設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並充分發揮其引領作用,帶動輻射其他相關學科的協同發展;積極承擔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大科學設施建設任務,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培養創新團隊和拔尖人才,搶占未來科技競爭和發展的制高點。

    二是聚焦關鍵領域,助力上海三大先導產業發展。學校面向上海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葯三大戰略先導產業,聚焦缺乏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的關鍵領域,重點建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生物學等相關學科,開展創新性先導性研究;與戰略新興高科技企業共建研發平臺,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培養緊缺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

    冉丕鑫:近年來,廣州醫科大學不斷夯實內涵建設,在高水平平臺、項目、成果等方面取得突破。高水平平臺方面,有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以及十多個省部級以上實驗室,並作為核心力量參與組建廣州國家實驗室。在重點項目和高水平成果方面,自2015年啟動高水平大學建設以來,學校每年立項的國家基金項目達160至170項,立項數排在全國前80位,還承擔了十多項國家重大項目。近6年來,學校有兩項牽頭項目、一項參與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去年,學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這也是廣東首次獲該獎項,還有一項作為第二完成單位的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近6年來,學校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全球前1%的學科從1個增加到7個。

    學校堅持“四個面向”,充分發揮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能,守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在學科建設、專業建設、科學研究方面,始終堅持“基礎研究—臨床轉化—產品研發”全鏈條發展理念,使基礎研究成果盡可能快速地轉化成臨床治療指南。在呼吸病學方面,學校制定的全國治療指南、專家共識數量接近全國50%。學校全鏈條全方位參與了新冠肺炎疫情的病毒溯源、核酸篩查、臨床救治、科研攻關、疫苗研製、藥物篩選、系列防控產品研發、中醫葯防治、心理疏導、社區防控、國際交流、政府決策咨詢等工作,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重要貢獻,獲得疫情防控各級各類表彰獎勵30餘項。其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研究團隊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鐘南山院士獲授“共和國勛章”。

    溫小波:在學科建設上,華南農業大學一是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打造四大學科群,構建自立自強科技創新體系。以作物學、獸醫學、農業工程、農林經濟管理等優勢重點學科建設為龍頭,採取“點—線—面”學科整體發展思路,逐步構建“糧食安全、人畜健康、智慧農業、鄉村振興”四大學科群;通過學科分類分層次建設、組團式建設和交叉融合發展,打造自立自強科技創新體系。

    二是面向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打造一流卓越農林人才培養體系。以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產學研合作為依托,推進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加強專業優化調整,推進“新農科”“新工科”“新文科”改革和高質量建設。

    三是面向鄉村振興主戰場,建站連線布網構建社會服務體系。立足粵港澳大灣區,以現代農業科技人才和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學校的科技精準扶貧工作入選全球最佳減貧案例。

    王蘇生:近年來,南方科技大學的學科建設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發力:一是學科佈局不斷優化,學科影響力顯著增強。學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突出原始創新與產業應用結合,構建起以理、工、醫為主,兼具商科和特色人文社科的學科體系;僅用6年就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快速構建起完整的本碩博培養體系。二是學科平臺建設實現突破,學科水平快速提升。依托高水平學科平臺,學校打造優勢學科高峰,建設特色學科高地,推動培育學科成長,數學學科順利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學科整體水平快速提升。三是學科交叉機制日益完善,學科增長點不斷產生。學校通過建立跨學科的前沿與交叉科學研究院,建立起交叉學科開放、共享的運行機制,為學科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易大東:作為一所傳統的地方綜合性大學,湘潭大學的學科覆蓋面廣、強勢學科不多,在“雙一流”建設上存在一些“先天不足”。首輪“雙一流”建設啟動以來,我們對標建設要求,做了認真的思考與部署,選擇了數學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兩個優勢學科進行重點建設。入選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名單的數學學科長期瞄準國際前沿開展原創性基礎研究,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開展應用研究,形成了一批長期穩定的優勢特色方向,在多個研究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國內從事國防應用數值模擬領域研究的重要力量。

    強化特色,爭創一流

    本報記者:對於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的分類發展理念,學校如何理解?今後,學校將如何貫徹這一理念?

    黃桂田: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為高校“突出優勢、發揮特色、創造一流”作出了方向性指引。山西大學的基礎學科積澱了深厚的學術傳統,並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和優勢。

    今後,學校將進一步突出基礎學科的育人功能,抓住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建設機遇,提升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能力;完善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夯實基礎學科人才隊伍,推動“長周期評價”機制,在科學技術哲學、量子科技等基礎研究領域進行超前部署,集中力量攻剋重大科學問題,提升重大項目的承接能力;圍繞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推動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均衡協調發展,鼓勵開展跨學科研究,促進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等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進而提升基礎學科服務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同時,山西大學作為一所地方所屬高校,必須堅守地方高校的主體責任,融入區域創新發展生態。這既是“雙一流”建設“扎根中國大地”的使命要求,也是學校充分利用地方資源稟賦,特色分類發展的重要路徑。學校將繼續推動面向區域創新發展的多學科服務供給,講好“山西故事”,推動形成“支撐科技山西、服務經濟山西、塑造人文山西、建設綠色山西、振興鄉土山西、助力健康山西”的服務支撐格局,助力山西全方位高質量發展,在貢獻和服務中不斷塑造學校和學科的核心競爭力。

    胡志斌:分類發展理念體現了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既堅持扶優扶強也兼顧扶需扶特,既考慮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也重視區域行業需要的導向,鼓勵和引導高校聚焦自身優勢特色實現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應對國家重點急需,加大力度優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佈局顯得尤為迫切。南京醫科大學將堅持以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科為建設核心,落實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構建中國特色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可推廣的創新型、應用型、複合型高層次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一批推動我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領域發展的主力軍和後備人才;堅持“四個面向”,聚焦人口健康、環境健康、疾病防控及全球健康四大領域,取得生殖健康領域原創性突破,攻關環境健康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形成重大疾病防控指南和政策,服務應急防控及公共衛生安全體系;服務健康中國戰略,推動我國公共衛生體系改革和新時期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提升健康服務水平和能力,促進健康產業發展,提高公眾健康素養和健康水平;實現公共衛生領域全方位的國際合作,深度參與全球健康治理和衛生髮展,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印傑:國家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分類發展的理念,主要是鼓勵不同類型的學校和學科強化特色,在各自領域爭創一流。這不僅是支撐國家戰略發展目標的需要,也符合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還有利於學校探索自主創新發展的新模式。

    0作為一所小規模、高水平、國際化的研究型、創新型大學,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將繼續以服務國家創新戰略為使命,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以深化體制機制綜合改革為動力,堅持走高質量、有特色、創新型、開放型發展之路,不斷增強人才培育力、創新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建設作出貢獻。

    具體來說,一是不斷提升服務國家戰略和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2060研究院、未來醫學中心等新增長極,與國家實驗室深度合作,謀劃佈局面向自由電子激光、碳中和、人口健康、自主可控信息技術等國家核心戰略需求的重大科研任務,全面提升科研團隊聯合攻關和集成創新能力,在關鍵領域和重點方向上實現原始創新突破。

    二是加強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的精準培養。繼續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踐行“勵志·成才·報國·裕民”的育人理念,強化思想引領,加強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與國家實驗室聯合開展緊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專項,與重點領域的高科技龍頭企業聯合開展定向式、項目制的複合型科技人才培養項目;在書院、學院協同育人,科教、產教融合育人,大師、大平臺、大項目聯動育人,提升學生國際競爭力等方面打造1的品牌特色。

    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師資隊伍。堅持破“五唯”和立“五重”(重品行、重育人、重學問、重能力、重公認),強化立德樹人導向,引入國際評估,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創新人才攬蓄、培育、激勵的人力資源開發體系,集聚具有國際水準、處於創新活躍期且潛心教書育人的學術大師和教學名師,打造結構合理、高水平、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和創新團隊。

    冉丕鑫:國家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將探索分類發展、分類支持、分類評價體系作為重點之一,引導建設高校以學科建設為基礎,淡化身份色彩,探索自主特色發展新模式,在各具特色的優勢領域和方向上創建一流。

    廣州醫科大學作為規模不大的醫科院校,有學科“高峰”,正在形成學科“高原”,但存在學科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整體學科水平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要建設“雙一流”,特色發展是必由之路。學校堅持學科建設有選擇性發展,對照“雙一流”建設評價體系,首先把入選的臨床醫學學科做強,以此帶動、輻射其他學科互相支撐、交叉融合、協同發展,進而提升整體學科水平。

    “雙一流”建設突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導向。臨床醫學學科覆蓋面很廣,學校“雙一流”建設擬從“呼吸系統疾病和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切入,一方面是為了精準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另一方面是由於在該領域學校具備學科優勢,而且突發呼吸系統傳染病的防治需要多學科配合,以學科之間頻繁交叉切入,可帶動相關和交叉學科的建設,從而提升整體學科實力。為此,學校從一流學科和一流大學兩個層面,按2025年、2035年、2050年三個時間節點設定了短期、中期和長期三個建設目標。

    國家“雙一流”建設突出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立德樹人是根本任務,學校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在本科專業設置上,學校始終堅持醫學教育的精英特色,控制規模、優化結構、提高水平,將根據社會需求、人才緊缺程度、自身專業優勢,適度調整本科專業和招生規模,同時爭取拓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學生教育,下一步還將不斷提高專業內涵建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下一步將繼續深化醫學教育改革,深化合作共建人才培養模式,並將人文精神和預防醫學、全科醫學的理念貫徹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一流的師資才能培養出一流的學生。在人才隊伍建設上,學校踐行系統的人才觀,將人才指標安排、資源配置與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學科建設規劃、專業建設方案結合起來;踐行科學的人才觀,破除“五唯”,始終堅持適用的就是人才,比如附屬醫院的人才要和醫院的發展水平相適應;踐行整體的人才觀,引培同等重要,在某些重點發展的學科或基礎薄弱的學科,重點引進學科帶頭人,其他的骨幹人才註重自主培養;踐行發展的人才觀,摒棄論資排輩,搭建合理的人才梯隊,多給年輕人平臺;踐行務實的人才觀,遠離急功近利、虛華浮躁。

    溫小波:今後,華南農業大學將堅持“區域、現代農業和生物育種”特色,立足熱帶亞熱帶地區的農業特色、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資源優勢及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以作物學一流學科建設為引領,以四大學科群建設為載體,全方位凸顯和滲透華南熱帶亞熱帶農業特色,聚焦生物育種和現代種業、人畜健康、智慧農業、食品安全、鄉村振興、低碳農業和綠色發展等領域,探索具有華農特色和文化底蘊的“雙一流”建設與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模式。

    同時,堅持改革創新驅動發展特色。堅持立德樹人、強農興農,構建“七個一流”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和“五環聯動”研究生培養體系,推進“新農科”等一流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逐步打造“一流課程方陣”和“一流專業方陣”。探索“學科/學院特區”建設模式與體制機制,實施一流學科國際伙伴計劃,組建國際教育科技創新聯盟,培育和構建農林領域“一流學科方陣”。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推進人才、科研評價改革及內部治理體系改革創新,推動華南農業大學早日建成農業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華農貢獻。

    王蘇生:分類發展理念鼓勵高校聚焦自身優勢特色建設“雙一流”,有助於豐富不同類型高校的特色化、差異化發展路徑。

    在“雙一流”建設中,南方科技大學將圍繞新型研究型大學這一定位,探索創新發展模式,打造特色發展標桿。一是堅持以一流為目標,打造若干位於世界前列的學科高峰,成為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大學,為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學發展路徑提供“南科大經驗”;二是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機制,形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南科大模式”;三是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探索研究適合新型研究型大學建設發展規律的評價體系,走出一條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的“南科大路徑”;四是堅持以服務國家急需為使命,在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若干突破,大幅提升新型舉國體制下的科技創新能力,打造一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南科大樣本”。

    易大東:過去,不少高校都在追求規模的整體擴張,希望把學科覆蓋面鋪廣、規模做大。現在倡導分類建設的理念,實際上鼓勵學校結合自身的傳統和特色,打造優勢學科。從這個角度來看,每一所學校都有從不同的方向爭創“雙一流”的機會。

    在今後的“雙一流”建設中,湘潭大學將結合自身學科優勢,把數學學科發展放在學校學科發展最重要的位置。主要方式是以學科群來推進,我們的數學與交叉學科群,以數學學科為主幹學科,以物理、材料、化工三個相關學科為支撐,將來還可以繼續覆蓋理工類的所有學科和應用類的文科。具體包括制定學科群的建設和管理方案、確定學科群內部的主攻方向、加強隊伍建設等方面。   

分享按鈕
中國教育報